2022年4月12日,资源材料化工课题组在过程大厦A337会议室举行了学术交流研讨会的辞旧迎新活动。本次活动由杨亚锋研究员主持,课题组全体师生参加会议。
会上,杨亚锋研究员针对2021-2022年“学术交流研讨会”的圆满完成进行了总结致辞,并为2021-2022年“学术交流研讨会”的优秀报告奖获得者:程慧婷、龚志超、岳芬、柳凡、王一童,颁发荣誉证书。
接着杨亚锋研究员宣布2022年学术交流研讨会正式开始。2022年学术交流研讨会共分为21个报告单元,由职工特邀报告牵头,组内各年级硕士及博士生全程参与,共同完成。21个报告单元全部完成后,将延续“优秀报告奖”的评选流程,并予以优秀报告获得者适当奖励。范川林老师做《优质富钛料制备路线探讨》报告正式拉开2022年“学术研讨会”序幕。随后,博士生程佳鑫分享了题为《电化学超低碳炼铁新工艺》的报告、博士生叶阑珊分享了题为《三氯氧钒的氧化机理与过程强化》报告、博士生岳芬分享了题为《一维氮化硅纳米材料制备》报告。
会后,5位优秀报告者分别发表了学术交流研讨会的收获及感言:
程慧婷:科研路漫漫,求索不间断。扮演着学生角色,便要做好学生角色的工作,不断探索学习是应尽的义务,且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进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科研途中,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技能便是我们的利器,是收获丰富学术成果的基础,在科研途中时常问问自己“为什么,怎么做,然后呢”,能快速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想好应对任何困难的对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日常桩桩件件的小事中开始培养独立思考以及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思维,便可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能荣获此次学术交流会的优秀报告倍感荣幸,大家继续一起各自努力,共同进步!
龚志超:很荣幸在组会的报告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准备学术报告的过程也是自己工作梳理与凝练的过程,组内报告得到的锻炼将使我们在大会报告上更加从容,因为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的思想碰撞就会带来新的想法。另一方面,组会也是一个了解其他研究方向,拓宽科研视野的平台,从他人的报告中也许能获得对自己研究有所启发的知识。
岳芬:课题组的学术交流讨论会给课题组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会,很快的了解到组里的老师和同学的研究课题和进展,学习到不同的分析和评价表征手段;同时通过学术交流会的平台,学习老师和同学进行科学研究及总结汇报的思路,学习借鉴。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汇报,阶段性的整理自己的研究进展,思考汇总实验及文献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交流,不断理清和明确自己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柳凡:很高兴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组会汇报的认可和支持。个人汇报给了我们凝炼近期工作的机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规划,思考、整理逻辑,并以更流畅的思路和清晰的表述来展现对基础问题的理解和科研进度。在展示数月来的积累和成长中,不自觉的会加快科研的进度,相当于辅助的督促作用。另外,每次和大家的讨论都能对已有的认知产生冲击,不同思考维度间的碰撞,又不断的对我们固有的认知形成解构作用,从而引发自己的多重思考,知识体系也在崩塌、解构、重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进步,是我们科研路上的宝贵财富。每次对来之不易的汇报机会的认真准备和严格要求都是为自己服务。只有对现有问题的精准把握,才能保证在交流中有所得,且不会在众多思路中迷失和妥协。
王一童:很荣幸能够获得这次学术交流会的优秀报告奖,各位老师与同学们的报告都很精彩而用心。学术报告会作为组内互相交流的一个平台,它不仅让我学到了老师与同学们在做什么,从他们的成果中获取其他方向的知识;更让我了解到了每个报告者在想什么,从他们的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上举一反三,并应用到自己的课题上;再辅之以各位老师的点评与补充,更让我受益匪浅。这里也希望能在下一轮组会上接触到更多精彩报告,集思广益,提升课题组的学术氛围。
优秀报告获得者合影(从左到右分别为:柳凡、龚志超、王一童、程慧婷、岳芬)
学术交流研讨会活动的周期举行,拉近了课题组内部职工与学生的距离,课题组内更加熟悉、更加团结。研讨会上,交叉领域的思维碰撞,也激发出了更多创新的火花。希望大家在课题组提供的开放平台上:海纳百川集思广益,凝聚更多智慧与资源,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自由碰撞学术观点,增进交流合作,在互相启迪中为共同化解科研难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